蒙元依靠其卓越的骑兵横扫欧亚大陆,蒙古士兵们娴熟的马术,固然是其保持常胜的根本,至今人们还能在那达慕大会上一睹当年蒙古骑兵作战时的风采。常听人开玩笑说,蒙古人都是先学会骑马,再学会走路的。虽然这是玩笑话,但是也能看出,马对蒙古人的重要性。
因为常年与马为伴,蒙古人对马的了解,是其他民族难以超越的。古时有伯乐相马的故事,可以说蒙元时期的蒙古草原上到处都是“伯乐”。
如今人们会因为兴趣爱好而改装摩托车、汽车,古时蒙古人也会对战马进行“改装”,而且还是亘古未有的首创,这就是割势和豁鼻。凭借这两项发明,蒙古骑兵才能所向披靡,战无不胜、攻无不克。
当时未经割势和豁鼻的马被称为“生马”。马发情期间性情暴烈,是很难驾驭的,别说行军打仗了,就是平时圈养也会日夜不停地嘶鸣,还经常无缘无故地乱踢、乱咬。试想一下,如果士兵骑着这样的马设伏,被敌军发现的概率得有多高?
因此,当时蒙军出征骑的马几乎都是“攻马”。这些攻马在四岁时就被割势了,不仅膘肥体壮,而且性情温顺、能抗风寒、耐力十足。《今古考》中记载,军队夜晚扎营时,就算上万匹攻马聚在一起也是寂静无声。
但是也有例外,蒙古第一次西征时,速不台与哲别的军队围着里海打了一圈。他们的军队中不只有攻马,还有母马。《世界征服者史》中记载,当时速不台、哲别的军队因为远离成吉思汗的大部队,给养跟不上,他们只能边打猎边喝马奶前进。
豁鼻,就是在马的鼻子上动手术,使其呼吸更顺畅。经过豁鼻改造的马,会更适应长途奔袭,连续行军时也不会气喘。加上经过割势后,攻马的耐力比生马要高出很多。正是因为这样,蒙古骑兵的作战能力比当时所有国家的骑兵都要强。
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,花剌子模人断定蒙古大军最快也要在一年后才能抵达花剌子模边境。结果蒙古先锋部队在大将哲别的带领下,以一人带六匹马出征,在途中不断换乘的方式,用时六个月就抵达了花剌子模与西辽的边境,堪称那个时代的“闪电战”。
后来在1232年的三峰山之战中,拖雷率领骑兵经过长途奔袭,又在风雪交加的极寒天气中埋伏了十几天。发现金军的踪迹后,蒙军连续三天昼夜不停地偷袭金军,把金军搞得疲惫不堪,最终惨败。
从以上两件事不难看出,蒙军的战马的确比金国、花剌子模国都要厉害,缺少战马的南宋更是没得比。除了做割势、豁鼻,蒙军养马的方式也十分科学。
当时蒙军几乎都是秋冬南下扫荡。春夏两季,蒙军会给战马“放假”,把它们送到水草丰富的地方去放牧。等到准备出征前一个月再把它们牵回来,拴在自家帐外,少喂水草,让战马体内的脂肪慢慢消耗掉。一个月后,蒙军骑行数百里南下劫掠,战马都不会流汗。
《黑鞑事略》中记载,每次急行军前,蒙军也不会让战马吃饱,行进过程中也不会让马吃水草。原因是战马劳累时,吃水草不会长膘,只会更容易生病。南宋战马经常生病,原因就在于此。
受台风“派比安”影响 海南发布暴雨四级预警
每次中途休息时,蒙军会卸下马鞍,把缰绳挂在高处,让战马抬起头。等战马气息恢复平静,四蹄冰冷时,再解下缰绳,让它们吃水草。
《黑鞑事略》的作者彭大雅曾在1232年出使过蒙古,他说蒙古只有骑兵,没有步兵,每人有二至七匹坐骑。宋臣牟子才也说过,蒙军士兵每人有十几到数十匹马。数十万蒙军,则有数千万匹马。
牟子才说的这个比例可能有夸张成分,但是彭大雅所说应该不假。例如,忽必烈在潜邸时期攻打大理时,随其出征的蒙军有十万人。第二年,忽必烈在率领一部分军队班师途中,损失了四十万匹战马。由此可以断定,忽必烈出征时的战马数量一定远高于四十万,至少应该是一人五匹以上的战马。
骑兵就是冷兵器时代的“坦克”。蒙古骑兵正是凭借割势、豁鼻股票融资怎么做,以及科学养马的技术,征服了欧亚大陆。当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蒙古人更懂马,或者有更多的马。所以,无论何时何地,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,落后就会挨打。
发布于:天津市